创伤首先造成组织损害,继而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全身性反应及重要脏器的功能变化,以稳定自身内环境。
1.局部炎症反应 任何创伤都会激发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反应——炎症反应。创伤性局部炎症是创伤的病理基础。局部炎症反应与伤后组织细胞破坏、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有关。如缓激肽、组胺、纤维蛋白降解物等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引起组织肿胀;多种补体碎片、白细胞趋化因子等使白细胞系列迅速集聚于伤处,发挥吞噬和清除致病菌或异物的作用,后者加剧局部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组胺类可改变微循环功能,致微血管扩张、收缩以至栓塞,造成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局部炎症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利于创伤修复。
2.全身反应 严重创伤时,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可造成全身性病理反应。
(1)发热:伤后发热为炎性介质,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作用于下视丘体温中枢所致。并发感染时,体温明显升高;创伤性休克时亦可伴有体温过低,是炎症反应受抑制的表现;体温中枢受累时,则可发生高热或体温过低。
(2)神经内分泌反应:创伤后因疼痛、精神紧张、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引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变化,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ADH)、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微循环灌注。若创伤过重、大量失血、抢救不及时等,就可能失去该短暂的代偿而进入休克,并可发展为MODS,甚至死亡。
(3)代谢反应:严重创伤后人体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在多种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等调节下,分解代谢增强,以维持基础代谢和提供修复创伤所需。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分解,使人体细胞群减缩,表现为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反应迟钝。
(4)免疫反应:严重创伤可致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应激性内源性皮质激素可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降低;儿茶酚胺可影响淋巴细胞功能;伤处还可产生抑制免疫功能的前列腺素E 2等,均增加创伤后继发感染的机会。
当损伤和继发性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加剧时,过多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酶 类失常、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及细菌的毒素作用等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和血细胞等方面的失常,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主要表现为: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0 2<4.3kPa;④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0.1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