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与小学街接含义
(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并且,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有连续性的。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过渡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认识不清,两个机构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儿童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造成了许多幼儿入学后适应不良的问题。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
儿童人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