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宁波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博士学位点介绍
来源:宁波大学 阅读:29916 次 日期:2016-11-15 14:06:43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宁波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博士学位点介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080104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宁波大学首批博士点之一,于2007年6月开始招收博士生。本学科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了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本学科曾经是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压电器件力学和近海工程结构力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的创建单位和首任组长单位。学科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教育部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经过20余年研究积累,部分科研成果曾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工程力学博士生导师均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经历,科研成果丰富。工程力学学科有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开展学术合作。在本学科研读的研究生所有科研方向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可接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训练,有较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能快速进入工程力学研究的技术前沿,尽早开始从事高水平专业研究的职业生涯。

目前本学科形成了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

1、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应力波

2、结构冲击动力学

3、电磁弹性力学与弹性波、智能材料与器件

4、复合材料力学与材料耐久性

5、机械制造与工艺力学

学位点负责人王骥教授: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工程力学博士点负责人。王骥博士自2002年9月起担任宁波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主任和曙光-宁波大学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从事压电声波谐振器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的研究。他主持的石英晶体研究项目在日本精工爱普生(Seiko Epson)公司获得公司科研二等奖。王骥教授在谐振器相关的研究工作有多项美国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他负责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宁波市的多个科技项目。王骥教授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和科研机构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王骥教授是IEEE 的三个学术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也是国家和地方多个部门和项目的技术评审专家。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专业工作组的创建组长,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第49技术委员会的专家。王骥教授从2015年起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Longevity的主编。王骥教授也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

杨黎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2005年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冲击动力学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杨黎明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力学系副教授,又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和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高校工作十余年,2005年回国到宁波大学机械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冲击载荷下材料的力学特性和结构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抗冲击防护装置的设计和材料动态力学特性等研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宁波市创新团队、国际合作项目、和多项应用示范工程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董新龙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博士。一直从事材料和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爆炸力学、冲击工程、机械零件失效分析方面的研究及教学的工作,主要承担“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本科课程及“材料动力学”“高等材料动力学”“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等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教学。作为主要成员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2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1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为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组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宁波市材料学会理事。

周风华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省部共建冲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周风华曾任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科学家,2006年全职回国任宁波大学特聘教授,2008年获聘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周风华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外专利2项,国内专利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王永刚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多项。在Mechanicsof Material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物理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1。2009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13年入选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5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李俊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研究方向包括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装配式结构、结构抗火等。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加固改造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刘干斌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桩基工程学委会、地下工程学委会委员,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土动力学、多物理场土力学,软土地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参与编制浙江省市地方标准7部。近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杜建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执行院长。固体力学学位点负责人、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工程力学省重点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收录50多篇,EI收录90多篇,2003年至今发表的SCI论文SCI他引约300次。研究工作集中在智能材料器件与结构力学、多铁电结构振动和弹性波传播、汽车NVH与安全性、复合材料力学等。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2008)、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8)、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励(2008)、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一级奖励(2010、2011、2012)、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2009)、三等奖两项(1996、2006)。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IEEE 超声研讨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工作组副组长。

贺劲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可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学理论及其物理应用,多次应邀到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4次),University of Sheffield (3次) 等大学访问和报告。负责国家国家科学基金10项(其中5项为专项),曾参加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项目多项。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2011)。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总计125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17,美国数学评论收录97篇)。他近五年来在数学物理中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篇), Letter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2篇),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10篇), Nonlinearity (1篇),在非线性科学中有重要影响的刊物Physical Review E上发表论文8篇。 2011年以来,GoogleScholar中有引用1800余次。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怪波,已经发表大约30篇论文,在SCI系统中他人引用600余次。

屈长征教授:兰州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数学物理和非线性波的研究,分别于1985年和1993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有150余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曾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基金的支持。研究成果曾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二等奖(2001年,2005年)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8年)。

陈建康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05年被聘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从事高校教师工作33年。教学方面主讲《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曾获全国工科院校《弹性力学》讲课比赛壹等奖(1996年)。主讲的《理论力学》2009年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获得2015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科研方面主要集中于:1)发展混凝土材料的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细观力学理论;2)导电高聚物材料压阻效应的应力波结构效应。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研973和国防973项目,作为宁波大学合作方负责人参与北京大学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学术会议文集一部。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作为会议主席或联合主席,主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主持全国学术会议1次。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基础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2011年以来参加宁波市文化百科大讲堂工作,曾先后在宁波正始中学、灵峰学校以及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0余所学校中开设《金戈铁马话力学》系列力学科普讲座。2013年作为主要专家辅助人,他带领研究团队免费为宁波鄞州一对果农夫妇打赢了二审官司,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被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并广受网友好评。

陈江瑛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会员。曾在美国普渡大学航空系现代先进材料与力学性能研究室高访一年,从事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基金10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冲击动力学(高聚物,混凝土类材料的动态本构理论与损伤演化研究);工程材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常规性能、超声检测、疲劳、损伤分析);压电材料弹性力学(磁电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

柳俊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副院长,日本东京大学和北海道立寒地住宅都市研究所访问学者,目前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发表80篇期刊论文,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编著作6部,获省市级科研奖多项。学术兼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微观测试与分析专委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

邓益民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1990-199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2004年在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及从事研究工作,2004-至今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省杰青)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省市及企业项目多项。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曾获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宁波大学首届阳光教授奖等。研究领域包括设计理论与方法、注塑成型优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

崔玉国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专长为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方向为微/纳米定位技术、精密测试技术。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项、其他项目5项,发表该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束学道教授: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宁波大学第一批安中讲座教授。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机械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零件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学位点负责人,国际边界元学术委员会委员,白俄罗斯楔横轧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应用科技》期刊副主编。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承担本科生《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研究生《机械工程设计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EI、SCI收录80多篇;撰写《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大型轴类件楔横轧成形理论及实践》等专著6本,编写《锻压手册》中的“楔横轧机和斜轧机”二章章节。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章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79

邮编:315211

E-mail:jxyjs@nbu.edu.cn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是宁波大学首批一级博士点之一,博士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科研学术队伍,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5人,共享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包玉刚讲座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及培养对象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0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二层析培养对象2人,甬江学者1人;30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本学位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 “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近3年本学位点新增国家级项目40余项,新增省部级项36余项,新增厅市级项目5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212万元;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其中“无线多媒体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硫系玻璃的新型红外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高级论文644篇,SCI/EI/ISTP收录论文572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6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42项。

学位点负责人王让定教授: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宁波大学纵横智能软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信息隐藏与隐秘通信”的学科方向带头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图形图象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多媒体信息安全专委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电子学报》、《光电工程》等学术期刊稿件评阅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浙江省重点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各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省、市基金等项目多项,并承担多项与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1部。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7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有2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嵌入式系统开发等。

吴柯教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协会(IEEE) 会士(FELLOW),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国家射频和微波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世界著名的Poly-Grames 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国家重点毫米波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法国巴黎通讯工程学院,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乌姆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曾担任多种 IEEE 学术杂志的编辑和审阅工作,如 IEEE RANSACTIONS ON MICR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等。吴教授是海外华人微波, 天线和光子专业联合会的发起人和首任主席。吴教授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的基金审查和技术鉴定委员会担任要职,他现为IEEE MTTS/APS/LEOS 的蒙特利尔联合分会主席以及IEEE MTT-S第七区的主任。吴教授是全球IEEE MTT-S 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的首位获得者,被选入国际名人录。他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世界科学技术500位领袖之一和2002年风云人物。吴教授已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和编著了十四本书或者其中的部分章节。他在全世界范围内作过140多个特邀学术报告,包括许多个国际会议特邀主题报告。吴教授拥有十七项重大发明,特别是他率先提出了平面与非平面波导集成化- 基片集成电路(SIC)的全新概念,以及用于电路设计的场/电路转换和混合模型。他的发明创造已经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在2004年,吴教授成为IEEE Canada所颁发的Fessenden奖的获得者,以表彰他在微波理论和技术领域所做出的许多开拓性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基片集成电路的发明。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基片集成电路 (SICs)和天线;纳米电磁技术;高速用于解决导波问题的新型场理论和设计模型;行波光电器件和光纤无线电 (Radio Over Fiber) 系统;高速互连与封装;无线通信系统;应用电磁学和导波;射频和毫米波光子学;单片集成电路和混合微波集成电路;场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射频识别(RFID)电路设计及应用;多功能软件雷达和无线射频接收机的开发和应用;毫米波空间功率合成和准光技术的研究;无线功率传输技术。

聂秋华教授: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宁波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带头人,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长期从事光学精密测量、光纤通信、特种光纤和红外光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Chinese Physic Letter》、《物理学报》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主持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等。曾获教育部201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ACS Appl.Mater.Interfaces,Appl.Phys.Lett.等国外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80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徐铁峰教授:浙江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副校长,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宁波市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学科方向带头人,浙江省“材料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物理化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1998.12—2000.06,加拿大McGill 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市半导体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宁波市家电产学研联盟理事长。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先后为《Chinese Physic Letter》、《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先后主持了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宁波市科技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 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 项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第二成员参与过1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曾获2010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4 年和2007 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二)、2004 年和2007 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二)。近5 年来发表SCI 论文90 余篇,论文已被他人引用50 余次;申报发明专利10 余项(其中授权6 项)。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电子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红外玻璃材料、材料三阶非线性、光通信器件、微波光子学等方面。

李有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通信工程系/所所长。1998-2004年分别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Bar-Ilan大学等单位工作。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2009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负责人2012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IEEE Transactions会刊发表期刊论文近10篇,其它各类文章100余篇,其中2007年发表在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 的文章被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评为Best Reading Paper.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通信中的频谱检测与资源分配、水声通信等。

郑紫微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市“移动网络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多篇,1篇研究论文被日本商业出版集团向IEEE购买再版权将英文翻译成日文出版。

刘太君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博士后、兼职研究员, IEEE高级会员。199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浙江省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与美国安捷伦、华为海思、陕西烽火、浙江卡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排名第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射频技术、功放设计建模和线性化技术、宽带射频前端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光纤无线电(ROF)技术等。

蒋刚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首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为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负责人、宁波市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常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杰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等。在IEEE Transactions等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其中18项专利成功转让。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并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3DTV/自由视点视频系统、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数码显微镜系统及信号处理等的研究。

郁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本领域重要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期刊收录5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宁波市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成员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等的研究。

周亚训教授: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藏)、宽带光纤放大器和光纤玻璃材料。

邵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IEEE Journal on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Circuits and System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彭宗举教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图像与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视频压缩与传输、3D视频系统等。

赵杰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科院计算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图形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包括三维形变目标处理、自然交互、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及其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持完成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浙江省杰青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在专业期刊《ACM Trans. on Graphics》、《Neural Networks》、《Machine Learning》、《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及国际会议NIPS、IEEE ICIP、IEEE ICNN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刘箴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情感计算、严肃游戏方向的研究。曾经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加多个学术组织,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生物信息学学会理事。

陈华辉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流数据处理、数据过滤、近似查询、社交网络等。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

钱江波教授: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查询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逻辑电路设计等。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IEEE Tra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等,其中20余篇被SCI和EI检索。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EEE TC》、《IEEE TPDS》、《IEEE TVLSI》、《电子学报》等审稿人。研究成果获专利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夏银水研究员:英国Napier大学博士,微纳信息系统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IET会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信息论分会委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50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SOC设计、IP核设计。

汪鹏君教授:博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重点资助培养人员;被授予国家“享受政府特贴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宁波市电子学会副会长;担任《电子科学学刊》、《电子与信息学报》和《科技通报》等刊物编委。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博士后基金委等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包括美国发明专利。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信息密度、低功耗集成电路及芯片安全理论、流媒体音视频、数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

胡建平教授:现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

简家文教授: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曾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主任,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传感器敏感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与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已经入校横向课题经费近150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为敏感材料与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及仪器仪表测量。

王伦耀教授: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数字电路设计、数字电路逻辑综合与优化、数字逻辑单元电路设计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已授权专利3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1项。

戴世勋研究员:材料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现为宁波大学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红外材料及器件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长期从事红外光功能玻璃及特种光纤基础及应用研究,相继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其中重点基金项目1项)、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和1项浙江省杰青等2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检索他人引用2000余次,H-指数26;获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四)和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四)。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2(光学和光电子学)/SC3(红外材料)分会国际专家、全国光学材料和元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非氧化物及新光学玻璃会议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理事等。

夏海平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为第一作者与通讯联系作者),被SCI与中国科技期刊引用6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主持与参加了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与浙江省自然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大尺寸优质氟化物单晶体生长、超细均匀纳米粉体的批量制备、特种光功能玻璃的研制及其2-5μm中红外发射、白光发射、上转换与下转换等光谱性能的研究,探索上述新型固体材料在中红外激光器、LED、太阳能硅光伏电池、生物传感器件及其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董建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C.M. Soukoulis 教授研究组做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参与完成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曾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有11篇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IF>3.5)期刊Optics Express、Phys. Rev. B、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PIER),且已被SCI期刊论文引用6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波(光波)在新颖材料中的传输、电磁波隐身、负折射率材料、手征介质波导等。

王训四研究员:光学工程博士,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12- 2013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CREOL,UCF)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光纤通信、红外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省市创新团队多项。2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8项。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谭瑞琴研究员:材料物理化学博士,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12年3月至8月东京工业大学先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功能半导体和薄膜器件相关方向研究,如半导体型气敏传感器研究、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纳米薄膜及多晶硅功能层研究、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特性及应用研究等。已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市基金2项;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沈祥副研究员:物理电子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首届“浙东青年学者”,现为宁波大学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功能薄膜器件相关研究,如非晶硫系薄膜的相转变、光稳特性,硫系光波导制备及传输特性研究等。相继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3项宁厅级项目。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宁波市创新团队等多项项目。在国内外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十三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陈红兵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无机材料研究所负责人。1989年、1997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上海光机所分别获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1年至今在宁波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以大尺寸单晶生长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光电功能单晶材料的生长、性能及其应用,涉及闪烁晶体、铁电晶体、压电晶体、激光晶体等,力求发展高性能单晶材料在光电子产业领域的应用。曾主持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等纵向项目十余项,主持产学研横向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十余项。迄今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近年来自主研发单晶材料技术成果已部分获得产业化应用。目前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担任全国核心期刊《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

郭智勇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1994年7月~2005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11年,2005年8月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市厅级项目5项,主要参加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1项、省市厅级项目5项。长期从事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功能化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Biosens. Bioelectron.、Electrochem. Commun.、Electrochim. Acta、J. Agric. Food Chem.、Food Chem.、Anal. Chim. Acta、Talanta、Sensor. Actuat. B-Chem.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作为负责人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2项、校优硕士论文2项,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省新苗人才计划、校级优秀毕业生、校曹光彪研究生科研成果奖、校学生科研基金10余项。

韩磊教授: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化学会常务理事。1996-2000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2000-2005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博连读,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化学家洪茂椿院士。2005-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冯萍云教授。2009-2010瑞典斯德哥摩大学材料与环境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邹晓冬教授。2006-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研究特长包括光电敏感功能导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可控制备,微纳米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在能源转化和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等。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宁波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等。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 Dalton Trans., Eur. J. Inorg. Chem., ChemPlusChem, Inorg. Chem. Commun.等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已被他引2500多次,引用超过50次以上17篇,单篇最高引用231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被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以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及信息处理为主体的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与应用研究,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多天线MIMO技术、信道自适应技术、抗干扰技术、认知技术、无线资源管理和跨层优化设计技术、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技术、智能射频系统、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吴柯、李有明、郑紫微、刘太君、王让定。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从事面向网络通信的信号检测与获取、视音频处理与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包括:视音频信息的检测与分析、处理、编码与传输、重建与显示,视觉计算与机器视觉,高动态图像与视频处理、三维视频/自由视点视频系统,数字体视显微系统及信号处理等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博士生导师:蒋刚毅、郁梅、邵枫、彭宗举。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1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主要从事无线环境下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并进行系统与用户互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是移动通信和计算技术的交叉领域,目标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多模态、虚拟化、智能化等交互方式提供给用户,具体研究包括移动服务、时空数据管理、大数据处理、传感器网络与信息融合、自然交互、视觉感知、移动终端图形图像技术、增强现实、情感计算、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内容安全、智能仪表的信息处理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赵杰煜、刘箴、陈华辉、钱江波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3微纳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微纳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包括集成电路基础理论、CMOS低功耗SoC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纳米芯片设计技术、微纳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结构化ASIC设计方法、可重构芯片设计方法、量子器件与设计、纳米传感器设计研究,传感元件与信号处理芯片集成、SiP(System In Package)设计技术等,以及微纳信息系统技术在微纳通信、微纳网络、微纳信息计算等应用系统的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夏银水、汪鹏君、胡建平、简家文、王伦耀、郭智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该学位点在通信、光学、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先进通信光器件的发展前沿,主要围绕新型光子通信器件领域,开展新型红外光纤、波导、薄膜、微纳光子器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聂秋华、徐铁锋、戴世勋、夏海平、董建峰、周亚训、王训四、谭瑞琴、陈红兵、沈祥、韩磊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2量子信息与通信

量子信息与通信是研究各种量子相干特性、量子计算、量子编码和量子信息传输等,并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以及相应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该研究方向是由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光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根据国内外量子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理学院物理系的创新特色,主要从事如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1) 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

(2) 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

(3) 非线性信息处理与器件

主要博士生导师:诸跃进、周骏、段香梅、王能平、余洪伟

诸跃进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磁纳米性质,光电功能材料及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复合体系自组装。先后在ACS nano, Phys.Rev.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周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子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自动控制研究所、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Optics Section 编委。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子材料、光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和金纳米材料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在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4篇,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表彰(TWAS Newsletter, Feb.2002),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次,宁波市“劳动模范”。

段香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INFM)博士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系lecture。Applied Surface Science、Nanotechnology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方法从事材料及表面的研究,窄禁带半导体低维结构的自旋调控;共掺杂型高居里温度稀磁半导体的电子结构设计、磁性调控。

王能平研究员: 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汉堡大学博士后。在Phys. Rev. Lett., Nano Lett., Phys. Rev. A, Phys. Rev. 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主要研究方向:运用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电子输运和纳米线中的量子输运;运用多体摄动理论计算表面电子激发态, 研究表面对光的吸收性质和表面吸附分子的光化退吸附。

余洪伟教授:美国Tufts大学博士,教育部高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量子效应及其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Physics Review Letters》, Phys. Rev. A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相对论量子信息,弯曲时空量子信息,量子理论基本问题,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引力与宇宙学。

学位点目前拥有3000余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台阶仪、穆斯堡尔谱仪、安捷伦阻抗分析仪4294A、铁电分析仪、曙光5000型计算机等先进研究设施,为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liweihua@nbu.edu.cn

0810Z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学是以研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以生物和医学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表观遗传组、癌症疾病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智能识别科学,生物研究中人机交互,生物医学,药物和健康卫生学等的研究从而挖掘和揭示生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博士点是2015年获批的二级博士点其依托于“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博士点,拥有完备教学科研设备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并具备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设备先进的生物学研究平台。宁波大学医学院在相关学科上已获得省市两级创新团队,包括省“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创新团队”等5个宁波市创新团队。近5年承担了5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了三百余篇SCI收录论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并取得包括国家科技奖在内的各类科技和学术奖励10余项。本方向学术骨干包括教授14人,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4人。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富有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队伍。

该博士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

(1)计算生物信息学方向;(2)神经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3)肿瘤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4)免疫代谢生物信息学处理方向

导师简介:

王钦文教授:博士,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 钱江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会理事,浙江省抗衰老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生理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神经科学理事,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上海交大及宁波大学博导,吉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兴趣为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在AD的早期病理机制与诊断标记物研究、新型抗AD药物开发与药理、AD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在Nat Chem boil, J Neurosci、Brain等著名期刊上的SCI论文,总引用次数达1500余次。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包括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国际合作1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等。电话:0574-87600922,Email:wangqinwen@nbu.edu.cn。

竺亚斌教授: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3至2006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现任宁波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中科院材料所和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负责人。是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在2009年地区青年女科学家评比中获生命科学领域亚军,同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教育系统“五带头”优秀党员、市十大优秀留学人才、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宁波大学“阳光教授”。 2015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再生医学及组织工程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数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新加坡-美国华盛顿大学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项目及宁波市“体内植入材料生物改性技术”创新团队等项目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如: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 Tissue Eng., Biomacromolecules, Acta Biomaterialia, J Biomed Mater Res 等高影响因子的核心刊物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已授权10项。指导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多项省、校级竞赛或科研立项。电话:0574-87609592,Email: zhuyabin@nbu.edu.cn。

赵进顺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系主任,浙江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省病理生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理事,浙江省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博士。1984-2002年在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历任教授,副院长。2010年5月海外引进为宁波大学医学院教授。2003年至2010年先后在美国西弗基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主编出版中文著作2部和英文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总计12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信息学,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电话:0574-87609591,Email:zhaojinshun@nbu.edu.cn。

郭俊明教授:医学博士。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生物学博士后;2010年6月至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担任宁波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系宁波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和营养学等3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才。曾获宁波大学“十佳教授”、“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分子诊断、非编码RNA与肿瘤、肿瘤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经历: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和厅市级科研项目7项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外周血中微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常见营养成分的抗癌机制”、“新型天然化合物芦荟大黄素的抗癌机制”和“短链非编码RNA影响胃癌发生的机制及其诊断价值”等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另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等。电话:0574-87600758,Email: guojunming@nbu.edu.cn。

李明才研究员:博士,宁波市高等学校“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免疫学学会感染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被SCI他引500余次;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其中多人曾获省优秀研究生和省优秀硕士论文。主要研究方向:(1)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2)肿瘤研究:抗肿瘤免疫、肿瘤免疫逃逸以及肿瘤侵袭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电话:0574-87609893;E-mail:mingcaili@163.com。

马青教授:研究方向:细胞生物电信息处理,主要从事细胞介电谱特性及其理论解析研究,主持完成Kurita Water and Environment Foundation中日合作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分析测试项目1项。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胃癌细胞介电频谱特征参数提取及数理模型解析的基础研究”;宁波市科技富民惠民项目“人结肠癌细胞介电谱技术研究”。在《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Email: maqing@nbu.edu.cn ,电话:0574-87600761,短号:667186,手机:13396638518。

段世伟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曾在新加坡临床科学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并于2010年11月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至宁波大学。段教授师从于我国著名的遗传生物学家贺林院士。段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遗传学及药物基因组学领域,有着扎实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背景。他在医学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发表近60篇文章,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90点,文献引用率达到800多次,H指数为18,其中第一作者发表在一区的SCI文章6篇。电话:0574-87609950;E-mail:duanshiwwei@nbu.edu.cn。

周文华研究员:病理生理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为宁波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所长,宁波戒毒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和宁波市戒毒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执行院长。2005年-2008年多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药物滥用研究中心(NIDA/NIH)和浙江省151人才基金资助,在美国南卡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做访问教授。主要从事药物成瘾防治以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滥用药物的行为药理学领域,特别在药物依赖性形成以及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主持过2项国家 “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7项,省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 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主持省教育厅和市首批创新团队。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011);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4); 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单位,第三完成人。于2002年获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宁波市劳动模范、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浙江省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2007年获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和2008年宁波市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2013年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电话:0574-87609588;E-mail:zhouwenhua@nbu.edu.cn

张晓宏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宁波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点负责人,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拔尖人才与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SCI杂志《Nutrition Research》、《Mini-Reviews in Medical Chemistry》、《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等营养国际权威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遗传》的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参编《分子营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预防医学(第三版)》、《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al 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等多部教材。从事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免疫代谢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代谢病分子营养学研究;肥胖相关肠肿瘤饮食防治研究;天然食物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电话:0574-87609604;E-mail:zhangxiaohong1@nbu.edu.cn。

王萍副教授:细胞生物学博士,专业技术五级岗位。从事肿瘤的发生和分子机制研究10余年,在以细胞骨架及其相关蛋白为重点,探究细胞形态改变及其调控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以及以转录因子CREB为核心,探究上游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有显著性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和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成果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厅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十二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IF为6.4和5.1各1篇。先后荣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和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称号。担任《Molecular Biology Report》,《Cancer letters》和《Cancer》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

E-mail:wangping2@nbu.edu.cn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芦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luyan@nbu.edu.cn

090801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学科创建于1958年,199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又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学科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 “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学”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型)等平台。

该学位点有2个研究方向:

(1)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主要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种类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遗传育种等。校内指导老师:严小军、王春琳、徐年军、薛良义、陈炯、朱冬发、竺俊全、王日昕、李成华、王丹丽、母昌考、陆新江;校外指导老师(第二导师,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下同):李太武、陈新华、邵宗泽、林祥志、徐长安、宋林生、杨红生、梁利群。

(2)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主要研究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病害病原及发病机理,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模式。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王春琳、张德民、周歧存、徐继林、丁德文、王日昕、徐年军、竺俊全、徐永健、陈海敏、蒋霞敏、王丹丽、母昌考、史西志,校外指导老师:陆开宏、尤仲杰、钱国英、叶金云、何中央、林志华。

现有博导20人,在校博士生64名。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2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 。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0多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3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项,省部级项目80项。拥有专业实验室770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000多万元。

学位点负责人王春琳教授:教育部高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咨询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水养殖”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海洋蟹类产业创新团队”宁波市第一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育苗、育种与养殖技术,尤其对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虾蛄有较多的研究。近五年来,曾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参加3项;主持部、省级项目4项,参加2项;发表论文近90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大赛二等奖 (单位、个人均排名第一),农业部中华农业奖一等奖(单位、个人均排名第二)。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廖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liaochangyu@nbu.edu.cn

090803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归属于2011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本学科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平台。

学位点的研究方向有:(1)渔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渔业增殖系统运行模式、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与评价、水产增殖放流等。校内指导老师:张德民、丁德文、徐继林。(2)水产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分子标记、水产生物对环境理化因子变化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抗性、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新技术及致病机理、养殖水体细菌分子生态学。指导老师:薛良义、王春琳、陈炯、竺俊全。(3)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主要研究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生理生化、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指导老师:严小军、徐年军、朱冬发。

现有博导14人,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0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1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 。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6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 2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48项。拥有专业实验室692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

学位点负责人李成华研究员: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博士后,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先后获得中国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15年),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3年),浙江省151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1年)等人才工程资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子免疫学、病害防治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刺参免疫相关miRNA发掘和功能研究 以及病原微生物治病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netics (IF=5.963)"、“Sci Rep (IF=5.578)”、" J Hazard Mater (IF=4.529)"、“Front. Microbiol (IF=3.989)”“Dev Comp Immunol (IF=2.815)”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个人H指数20。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3年)。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廖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liaochangyu@nbu.edu.cn

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

“水产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创建于1958年的水产加工与贮藏专业,200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博士学位授点。目前本学科拥有 “海洋生物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等平台,共有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

学位点方向有:(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病原的鉴定与检测,水产养殖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加工过程有害物质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水生生物技术:开展主要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生化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解析、益生菌种类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等研究;(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以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开发和功能化加工为出发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蛋白质、脂质、多糖、活性肽等功能因子的制备技术及其构效关系。

该学位点现有博导7人,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部级50余项,共获资助项目经费2800万元以上,其中有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多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廖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liaochangyu@nbu.edu.cn

0908Z1 渔业经济管理

“渔业经济管理”是2013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和法学等省、市重点学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0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商学院和法学院。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民商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四个省重点学科,以及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商经济法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等中央、部省、市共建学科等10余个平台。研究方向有:

(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在全球渔业发展背景下,运用现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管理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在渔业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研究水产贸易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为渔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交融背景下,研究渔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原因,分析和评估渔业经济管理绩效,为渔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支持。

(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综合海洋生态学、生物资源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为渔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支撑。

学位点负责人钟昌标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近五年来,承担纵向项目200余项,各类经费 2800万。其中:国家级项目3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项,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部分研究成果应邀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和科技部《软科学要报》等形式,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重要决策参考。形成了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影响的学科团队。

博士生导师简介:

钟昌标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和地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负责人。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博士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国际贸易、FDI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浙江案例”;“外资进入速度对内资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外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战略研究”国家哲社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文因素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增加《公平与效率: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绿色港航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以浙江省为例》等27部相关专著。

沈满洪教授:博士,宁波大学校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及重点资助人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生态经济研究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及实现机制研究”等各类课题60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等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环境经济手段研究》、《水权交易制度研究》等专著20余部,主编《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教材3部;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

汪浩瀚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机制及政策调适”,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近几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熊德平教授:中共党员,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国家二级)、博士,阳明学院院长。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重点学科金融学带头人,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第一层次领军和拔尖人才、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徐望月特别奖、十佳教授、首届人文社科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部省级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8项,参加主持国家重大项目4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次均以优秀等级结项,发表学术论著100多篇(部),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次,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浙江省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部分成果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应邀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重视,并作重要批示。

胡求光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常务理事,浙江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教育部人文社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骨干。2010-2012年在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赴瑞典和中国海洋大学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机理及政策调适研究》、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浙江“蓝色牧场”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研究》以及教育部项目、浙江省哲社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农业经济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发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部分成果作为决策参考,以《成果要报》方式,得到浙江省农业厅以及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重要批示。

郑曙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省级一流学科法学--经济法学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第三届“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和宁波市人民政府“甬城英才”。长期从事经济法学(含渔业法与渔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发表论文70篇,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涉及渔业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是渔业法与渔政管理,曾出版专著《渔政管理学》,出版教材《渔业法规》,在《中国渔业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渔业经济与管理相关论文10多篇。

钭晓东教授:宁大/厦大博导;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省五个一批人才,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讲师、副教授、教授皆为破格评任。任IUCN高级认证专家、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省哲学社科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重点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浙江省社科重点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重大课题(全国人大立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修改》、《〈环境保护法〉修改》、亚行项目TA4357(G)/China/Capacity Building to Combat Land Degradation等)。在China legal Sciences、《管理世界》、《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现代法学》等权威及核心期刊论文八十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等摘编及全文复印。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国家挑战杯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等。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朱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3

邮编:315211

E-mail:zhuhuaize@nbu.edu.cn

0908Z3 渔业工程与材料

渔业工程与材料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在水产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目前本学科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科技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业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拥有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与应用”重点创新团队、宁波市“3315” “特种高分子新材料及应用”全球创新团队(A类)。

该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渔业装备与材料: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结构调控、多尺度加工、疲劳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等研究,为深海养殖网箱、远洋渔网、轻量鱼竿等先进渔具,海洋作业动力机械、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等渔业装备提供核心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海洋仿生材料: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材料学研究,主要从事仿生材料的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仿生材料多层次结构的调控与表征、仿生智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

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主要研究功能化生物纳米材料制备、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光电化学行为机理、光电化学仪器构建及其在渔业水环境检测、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学位点负责人郭智勇教授:医学硕士,化学博士。浙江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Biosens. Bioelectron.、Electrochem. Commun.、Electrochim. Acta、J. Agric. Food Chem.、Food Chem.、Anal. Chim. Acta、Talanta、Sensor. Actuat. B-Chem.等相关领域top5的SCI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2项科研成果分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光电化学行为机理、光电化学方法开发与仪器构建、生物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海洋致病菌、食品污染物、重金属、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和miRNA等检测方面的应用。

茱莉亚 A. 康菲尔德教授: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茱莉亚 A. 康菲尔德教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分别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最终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职,直至获得终身教授职位。茱莉亚 A. 康菲尔德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高分子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从分子学及微观领域开展聚合物粘弹性研究;利用光学器件、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法等手段开展对聚合物共混体、嵌段共聚物、液晶聚合物、半结晶聚合物和聚合物凝胶的序列结构及相关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新型生物材料设计的物理学理论研究;飞机燃料功能性聚合物添加剂的开发;液晶聚合物在显示和传感方面的应用型研究;眼角膜修补材料的开发;半结晶聚合物的排列和微结构控制等。茱莉亚 A. 康菲尔德教授发表了包括4篇《Science》文章在内的百余篇研究论文,她曾被美国化工工程师协会(AIChE)评为当代最杰出的一百位化工工程师之一,并获得了美国自然基金委授予的特别创新奖、总统年轻科学家奖,美国物理协会(APS)颁发的Dillon奖,美国化学协会(ACS)颁发的Unilever奖等多个奖项。茱莉亚 A. 康菲尔德于2012年6月首次来访宁波大学,并受聘为包玉刚讲座教授,之后多次来访宁大,为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乃至宁大的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建言献策,并提供自己的学术与人脉资源来实际推动相关事务茱莉亚 A. 康菲尔德教授以宁波大学为依托单位入选浙江省第七批“千人计划”(海鸥计划)。

学位点目前拥有超过5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和包括液质联用仪、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各类流变仪,原子力、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显微设备,核磁共振仪、小角X光散射仪等的先进研究设施。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化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郝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

邮编:315211

E-mail:haotingting@nbu.edu.cn

0908Z4 渔业设施与装备

“渔业设施与装备”是2015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以及水产学科等省、市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1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海运学院。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分中心、宁波海洋研究院等学科平台,是“浙江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成员单位,拥有浙江省重点专业——航海技术、宁波市重点专业——轮机工程、宁波市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航运与港口物流等各类支撑平台。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7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4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名、宁波市高校名师与培养对象各1名。

该学位点有3个研究方向:

(1)渔业物流技术与设施:以水产品流通过程优化组织为中心,重点研究水产品的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水产品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技术。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研究:高效水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研究,水产品储运过程可视化研究。

(2)养殖设施与装备:养殖装备方面,针对水产养殖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的发展需求,重点研究工厂化水产养殖装备、生态工程控制和深水网箱养殖等智能化机电装备,以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提高养成品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主要开展以下二个方面研究:水产养殖水体监测与净化系统研究、水产养殖机电装备研究。渔业设施方面,重点研究现代渔业结构物设计制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包括养殖装备结构的流体与结构性能和强度;渔业设施制造新工艺技术;渔业设施环境载荷与结构响应以及渔业设施设计制造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等。主要开展以下二个方面研究:现代渔业设施运动性能研究,渔业设施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研究。

(3)渔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以渔船节能减排问题为核心,重点开展渔船余热利用和排放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二个方面研究:渔业船舶余热回收技术与装备研究、渔业船舶尾气净化和船舶油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

本学位点负责人为郑彭军研究员,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40余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获资助项目经费达4200余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博士生导师简介:

郑彭军研究员:宁波大学海运学院院长。宁波市拔尖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2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3—2010.06,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交通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现担任宁波大学海运学院院长。是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从事智能运输和智慧物流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港航技术、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以及智能交通系统评价。主持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863子课题1项,浙江自然基金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和横向课题五十余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交通研究》发表论文。担任包括“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Transportation Research”、“Transport Policy”在内的九种国际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人担任包括“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fer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在内的六种交通领域主要国际会议论文评审人。担任欧洲工业模拟国际会议(ISC2008; ISC2009; ISC2010)的组委会成员;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tructures & Systems”编委。

杨国华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方向),长期从事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是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轮机工程二级硕士学位点负责人,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教育部教指委员等。主持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曾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市科技奖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20篇。

朱克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动态性能与环境影响、船舶操纵与系泊、海洋工程多体系统的运动与强度分析、海洋管线结构系统动态响应、船舶修造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防预研基金项目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陈振雷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学博士,中组部国家创新类“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宁波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发动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CAE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3项政府项目。发动机研发CAE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CAE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 回国后获得中组部国家创新类“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昆山市双创人才等荣誉。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完成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CAE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CAE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姜桂艳教授:分别于1985年、1989年和1998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获得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和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管理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吉林省高级专家,担任EI检索系统收录期刊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奖励等评审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项4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子项2项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出版学术专著和规划教材各1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87篇。

葛红霞教授:2009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计划,《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B》受聘审稿人。2007年获得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博士论文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流建模与密度波分析”已顺利结题;2010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和管理学部面上基金立项资助,前者已结题;完成了浙江省教育厅和宁波市自然基金课题各3项,正在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一项,参加了一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705502)中的一项子课题。迄今为止,已撰写交通方面SCI论文70多篇,合计引用近千余次。指导研究生数近二十名,均有SCI论文发表。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和“宁波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谢老师

联系电话: 0574-87609541

邮编:315211

E-mail:xieyinqiong@nbu.edu.cn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2024年浙江省研究生招生考试信息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