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认为“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今天的“文明景象”如何?实际上,喜忧参半:忧的是,类似“公交抢座”、“丁某某到此一游”的乱象屡见报端;喜的是,大与在国际舞台上举止投足无不彰显打过风范与形象…..难怪《论语》强调“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根本。
在我看来,用礼仪为国民素质、国家精神打好根本是大势所趋,百年大计!
何谓“礼”?体现在个人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与文明素质中。日常交往中,不经意的举动总能透露一个人的素养,小到脱口而出的脏话,排队时的加塞,大到麻木冷淡、见死不救,无不凸显内心,更暴露良知与道德底线。从这种意义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其深刻的道理。
何谓“礼”?更体现在规矩意识、规则意识中。“礼”从更高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平同志提出的讲规矩、立规矩、守规矩就是“礼”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最好体现与最高境界。
如此看来,“礼”于人,于家。于国是根本,是依托,更是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竭力推行!
立“礼”首先要靠家庭与学校。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风、家训教育孩子,更教育成人。辅之以学校的教育,治标治本!不少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跟上步伐!
立“礼”还要靠媒体对于社会风气的营造。网络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可小觑,媒体应该迎难而上,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让文明与道德的教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的“接地气”!
其实,政府更不应缺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礼”上升至规则、规范、制度,让其成为公众行为、政府作为的标杆、戒尺。如果政府和官员们能够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显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礼”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的合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礼”将成为千年古过在国际竞争中的名片和杀手锏,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