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新常态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以创新发展理念焕发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通过创新来培育、焕发新动力。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还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走进死胡同,找不到出路。创新兴则国家兴,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把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牵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为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一个关键性的着力点和动力源。因此,要通过强化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方法创新等,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使创新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真正驱动力。
以协调发展理念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得到健康、有序、高效推进。从宏观层面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整体谋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生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的发展新格局。从中观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元参与主体,多元参与主体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从微观层面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等多方面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好不同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与衔接,全面协调推进,以形成多措并举、综合发力的建设新格局。
以绿色发展理念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出的强烈政治信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的结构布局。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支持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探索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以开放发展理念凝聚生态文明建设新合力。生态环境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以凝聚国际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合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要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并通过自身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推进提供可以参考和对照的蓝本;必须建立健全国际合作机制,携手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在推进南北合作的同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领域形成制度化合作机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加国际话语权。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境制度构建和国际环境公约谈判,在全球环境议题上,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必须建立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平台,强化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平台,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推介到国外。
以共享发展理念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中有中国足彩网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要求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时,要以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生态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要始终依靠人民,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畅通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渠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和全民评价,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环境问题入手,加大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蓝天、碧水、青山和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