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当年,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在全国热映,让广大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体会到这么一个道理,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时候,冲动、愤怒、怨恨都是愚蠢的,那样只能把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难以预料的后果。现实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群体性怨恨的存在,比如,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就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飞机上为了座位、行李等问题上演“全武行”;只要有涉及官员或富人的负面消息线索就“群起而攻之”,等等。在不知不觉中,“群体性怨恨”演变为一种风气,成为了社会的“心病”。
究其原因,很多人感觉“活得太累了”、“压力太大了”,只能选择泄私愤、冷暴力甚至肢体冲突的方式。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也确实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公众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的影响或刺激,点燃自己“火爆”的脾气。化解“群体性怨恨”,医治社会的“心病”,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相应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让人心多一份宽容与平和,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个人要注重修身律己,做到宽以待人。中国古人圣贤就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很多重要论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文明素质提供了重要遵循。“心病还须心药治”,面对矛盾、不公和委屈时,每个人要通过全面的自省、深刻的自警,多看自己的缺点、包容别人的不足,让自己一颗愤怒、怨恨的心平静、淡定下来,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爆发”的标准下,把个人的“任性”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为人际关系增加“粘合剂”。社会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看清自己、反思自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要创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多采用浅显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群众深知宽容与平和之益、愤怒与怨恨之害,并及时做好矛盾预警、纠纷调解、突发性群众事件处置等工作,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也要树立鲜明导向,多宣扬宽容为人、平和处世的个人典型,多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保持宽容、克制和冷静。
国家要加强教育引导,同时提供法制保障。要坚持教育先行,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钻牛角尖”,不过分较真,坚决防止各种暴力化和愤怒化倾向,努力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工作,对由于愤怒、怨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坚持依法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让群众从反面典型和深刻教训中得到启示。
应该看到,一个文明的人,不仅需要健康的肌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灵。让人心多一份宽容与平和,消解群体性怨恨,不仅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拥有幸福生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