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剖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动力是现代工业的命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的不断消耗及能源利用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之一。
比较优势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有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本专业衔接的研究生专业“热能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该专业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科研队伍,建成国家精品课、国家双语示范课和北京市精品课各1门,出版专业教材10余本;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973首席科学家、863主题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各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6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等。近5年新增“工业节能与能效经济”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北京市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和“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大学联盟”等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平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成为我国节能、动力和环保领域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基地。
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制图、计算机技术、电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工程燃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制冷与低温原理、热工过程及设备、热工自动检测与控制、工业热工基础、低温工艺及装置等近50门课。
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了系统的现代专业知识和跨行业、跨文化交流、具有组织管理等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所有的工业、国防领域和企事业管理等工作岗位。学生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就业率(包含上研)稳定在95%左右,就业范围与质量不断提高。不少国内外大型企业为吸引本专业学生前去就业,专门为本专业学生设置的奖学金有10个,包括了德国LOI、美国MORGEN、中冶集团等国内外著名的公司(不含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各种奖学金),使本专业学生获奖学金的比例大于60%。
科研实践
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多层次设置了实践和创新环节,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有力促进了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新生研讨课、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综合设计、毕业论文等。近年,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蔚然成风。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的学生比例高达90%,近3年获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50余项,其中特等及一等奖15项。在连续6届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共获奖32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共12项。近5年来,我专业学生承担SRTP项目共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
国际交流
与海内外著名高校(包括德、美、英、法、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及大陆等地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换生联合培养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未来发展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形成“能源与环境、动力机械与流体机械、暖通与人工环境、热工过程优化与控制”等特色方向。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拓展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多行业就业能力、人才流动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知名校友
殷晓静,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1994-1996年,在我校任热能工程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1982-1984年,在我校攻读热能专业硕士学位;1978-1982年,在我校冶金系攻读本科学位。
中国足彩网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